教研頻道2021-2022學年第五期202201 二維碼
215
發表時間:2022-01-27 09:35 教研頻道2021-2022學年第五期 202201福州第十八中學教科室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校本課程建設策略“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校本課程建設可以更好地秉持“以學為中心”,落實生本取向、促進資源統整和實現效果達成。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可以有效促進“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校本課程實施。學習方式變革是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關鍵突破口,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著力點?!盎趯W習方式變革”的校本課程建設能夠更加精準地著力和實現“以學為中心”,將學科價值、課程目標、課程資源和評價等進行統整考慮和整體設計,從而更好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一、問題緣起:基于學習內容編制的課程建設困境長期以來,中小學采取的多是基于學習內容編制的校本課程建設路徑,即先編制課程文本(教材),再選擇一定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方式進行實施與評價。在這種路徑下,中小學的校本課程建設確實對豐富課程資源、提高課程選擇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顯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和問題,如“教師擅長什么就開發什么課程”成為普遍現象。再就是,當前中小學校在校本課程內容設計上仍普遍存在以“知識堆砌”為導向的傾向,如很多學校都把“二十四節氣”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課程進行開發,在內容設計上高度雷同,甚至相互“借鑒模仿”,導致課程內容缺乏新意、出現“千課一面”的現象,這既沒有體現區域本土特色,也無法適應和滿足不同學校學生的個性需求。同時,校本課程建設中還普遍存在著“有課程、無實施”“有實施、無創新”的實施困境。不少學校在校本課程建設上普遍存在“數量為王”的思路和做法,認為校本課程越多越好,把“豐富性”作為衡量校本課程建設成績的主要指標。有的學校不顧教師能力、課時情況,短時間集中開發出數十門課程,不僅造成教師在課程開發上的壓力,而且由于缺乏課時導致諸多課程“束之高閣”或實施流于形式,無法真正發揮其對學生素養發展的促進作用。有些學校雖然重視校本課程的實施,但在教學方式上無法做到“以學為中心”,難以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在課程實施上還主要沿用“知識灌輸”的方式,缺少對學生真實生活問題與經驗的關注,課堂教學“生活味”嚴重不足,偏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習情境,在促進學生素養發展方面的成效并不明顯。在課程評價上更是比較薄弱,突出體現為“有課程、無評價”“有評價、無優化”兩種問題。很多學校并沒有真正重視甚至建立校本課程評價機制。一些學校雖然建立了課程評價機制,但評價指標過于隨意,或者有“評價”、無“反饋改進”,這都容易造成偏離“基于目標的評價”的準則要求,也使教師在課程建設中極易陷入一種“盲覺”,出現課程脫離實際、品質不高等問題。二、實踐關照: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課程建設思路當前,學習方式變革已成為課程變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校本課程建設的關鍵所在。為此,以學習方式變革來系統撬動課程內容的創新設計、實現課堂教學有效實施和推動課程評價方式的深度變革,可以解決過去僅僅基于學習內容編制進行校本課程建設的不足,有力提升校本課程建設的育人成效。
當下,中小學學習方式變革重在改變傳統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采用主動、探究和體驗式的學習方式,更好地養成應對復雜情境、解決真實問題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鑒于此,新型學習方式的應用必然以學生素養發展為根本目標,將“學”作為課程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強化“教”在課程實施中的引發和支持學習的作用,從而確保校本課程建設不脫離“生本價值”。也就是說,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校本課程建設,在目標定位上必然要強調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和全面發展。在這種路徑下,校本課程目標定位不僅要重視學生(跨)學科知識的學習、技能目標的達成,還要關注學生信息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在此基礎上相應必備品格的養成。例如,“油畫筆下的深圳”是一門基于項目式學習方式研發的校本課程,重在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掌握油畫藝術的構成元素及創作法則,在了解深圳城市文化歷史知識的同時,提升圖像識讀和文化創意表達能力,以及搜集、分析資料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能用油畫進行深圳城市文化之美的創意表達。
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課程建設,要求課程不能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必須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要與學生現實生活建立起密切聯系。也就是說,課程內容結構應更具開放性。一是課程內容結構要更好地適應學生學習特點的多元性,呈現出“課程綱要+現實生活”的內容架構,即課程綱要所呈現的內容只是基礎內容(或“源內容”),更多的學習內容是學生為達成課程目標而主動獲取的外部資源(或由教師根據學生需求提供資源支架)。只有將整個社會變成學生成長的“大課堂”,讓學生學習場域全面拓展,才能真正實現課程學習的生活化。二是課程內容的課時安排應實現動態統整,打破原來班級授課組織形態下的學習時間分配方式,將課內課外時間結合起來,靈活設置長短課、大小課,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更為充足與靈活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時間的掌控者,從而更好地達成課程目標。
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校本課程建設,必需抓好課程實施與評價這兩個關鍵環節,具體來講:一是學習方式的選擇是關系校本課程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聯動課程目標設定、內容編制和課程評價的核心問題。因此,必須注重選擇和運用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要特征的新型學習方式,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推動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即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二是評價方式的選擇必須與課程目標相對接、與學習方式及課程內容相匹配,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诖?,課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每節課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應關注學生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社會情感的發展情況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學校及教師應積極探索運用大數據支持的評價方式,更加精準和及時地對學生學習情況做出評價與反饋,指引和促進教學改進和課程優化。案三、案例探索: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美育課程建設式學習的美育課程建設從實踐來看,雖然當下涌現出了形式多樣的新型學習方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集體聚焦”的變革趨向,即學習方式變革是將人的發展目標、各學科的教育價值、學科的學習內容與資源等進行統整考慮的過程。下面,將結合具體課程案例探討學校如何開展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校本課程建設,并分析項目式學習在促進學習方式變革過程中的價值和作用。
1.課程緣起 油畫藝術作為外來畫種傳入中國已有數百年。在今天的深圳,油畫已成為畫家呈現這個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深圳大芬油畫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深圳的文化地標之一。由此,如何將深圳的城市文化與學生的美術學習相對接,引入油畫這一藝術形式,讓學生在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等方面有所提升和發展,成為“油畫筆下的深圳”校本課程建設的思考基點。2.課程概述 本課程定位于美術課程的“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以城市文化為主題,遵循“了解過去、探尋現狀、思考未來”的設計思路,以“如何用油畫呈現我們城市的文化之美?”為驅動性問題設計項目(綜合性美術活動),將油畫學習與其他學科相整合、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一系列子問題及任務的完成過程中,掌握油畫基礎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發展藝術創意思維,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3.課程設計 第一,課程目標。“油畫筆下的深圳”主要針對五、六年級油畫社團的學生而設計,通過項目式學習達成四個方面的目標:一是了解并掌握油畫藝術的構成元素及創作法則、深圳城市文化相關歷史知識;二是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和文化創意表達能力,以及搜集、分析資料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學會從多元文化角度認識和觀察世界,能夠分享自己對深圳城市文化之美的感受與理解;四是能夠圍繞深圳城市文化之美主題,用油畫進行個性化美術表現與創意表達。第二,課程內容。“油畫筆下的深圳”校本課程的內容基于“如何用油畫呈現我們城市的文化之美?”這一驅動性問題的四個子問題,展開四個部分內容的主題學習:一是深圳城市文化有哪些特點,以“大潮起珠江”為主要學習資源;二是油畫藝術與深圳城市文化有何聯系,以“大潮起珠江”相關油畫作品、大芬油畫村為主要學習內容;三是如何用油畫展示我們的城市文化,以油畫繪畫技巧為主要學習內容;四是如何分享我們油畫作品中的城市文化,以校園作品展的組織實施與作品分享為主要學習內容。課程實施。學生按照一定要求組成學習小組,運用項目式學習方式展開相關的學習活動,教師負責根據學生學習需要提供學習支架和資源。具體實施過程如表1所示。第四,課程評價。基于課程目標開展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重點考查學生是否能夠創作出富有真善美的作品,是否能以作品表達對深圳城市文化的理解與思考。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要體驗資料查找、信息處理等認知學習,又要經歷問題解決、創意制作等高階思維表達,并通過團隊成員的交往來體驗溝通協作的價值。其中,過程評價占40分,從作品評價、同伴評價兩個維度進行評價,具體評價指標包括:能通過實地考察、網絡、書籍、詢問長輩等方式,了解深圳城市文化的相關知識;能自行拍攝或者通過網絡查閱、搜集與小組所選城市文化主題相關的照片等資料;能與同學討論交流,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與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自主完成作品。作品評價占60分,涵蓋內容、構圖、色調、創意、分享四個維度,其中“創意”維度權重為其他單項權重的兩倍,具體要求為“創意新穎,能實現文化符號創意性轉化”。這正是本課程所強調的,要讓學生學會將藝術創意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以油畫創作的方式表現城市文化之美。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油畫筆下的深圳”校本課程的建設及實施是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理念設計與驅動的。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教”與“學”的新模式,關注的是學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要求學生參與的是基于現實世界問題的探究活動等,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和制作作品來自主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以生成知識、習得能力和養成品格為學習目標。從項目式學習的內涵及其操作策略來看,它較好地整合和呈現了新課程改革以來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要素,是開展基于學習方式變革的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要選擇?!坝彤嫻P下的深圳”校本課程并沒有采取基于學習內容編制的課程建構路徑,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如何學的層面,通過設計“如何用油畫呈現我們城市的文化之美?”這一驅動性問題打開學生探究的空間,進而圍繞四個子問題展開目標清晰、任務明確、要求具體的主題學習,必要時則由教師提供一定的學習支架。從課程建設全要素視角看,這樣的項目式學習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質:第一,從學習目標上看,項目式學習的目標既包含學科知識的深度掌握,也包括高階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形成。項目式學習絕非簡單地拋棄學科知識學習,而是更多地引導學生能夠在問題探究中深化學科知識的學習,提升知識獲取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改變傳統的知識堆砌式學習。與此同時,項目式學習由于強調“問題探究”與“作品完成”,因此除了要達成深化學科學習的基礎目標外,還需培養學生信息搜集與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意物化能力等。第二,從學習內容上看,項目式學習重點關注的是學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學習與遷移運用。項目式學習在內容呈現上的不同之處在于:學生所學內容與真實生活相聯結,而不再局限于與生活相脫節的文本內容;學生所學內容以內含驅動性問題的項目為載體,而不再依賴于由知識堆砌而成的內容體系。因此,項目式學習通常需要基于學生興趣進行學科或跨學科的知識融合,構成對復雜問題解決的依據,從而改變傳統教學中知識與生活隔離、學科內部知識之間相互獨立或學科之間彼此割裂的狀態。第三,從學習方式上看,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方式,不同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掌握整個學習過程的主動權并通過同伴之間相互合作,創造性地運用知識進行問題解決和作品制作。在此過程中,學生個體綜合并生成新的知識,構建、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圖譜;教師則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和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主要在學生進行問題探究與解決、作品創意制作過程中適時給予必要的學習支架、教育資源并提出改進建議。第四,從學習評價來看,項目式學習評價的重點既不是傳統教學所關注的“分數”,也并非簡單地關注“作品”或“產品”本身,而是重視評價學生完成作品過程中所反映出的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分析及應用能力,以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情感的發展情況。因此,項目式學習的評價需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注重作品評價、增值評價等方式的實踐應用。困境一、問題緣起:基于學習內容編制的課程建設困境一、問題緣起:基于學習內容編制的課程建設困境
文章分類:
教研園地
|